![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 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]()
有些醫養結合的大型機構在做好“機構養老”的同時向“社區養老”和“居家養老”提供延伸服務,在“機構養老”、“社區養老”、“居家養老”三個層面同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,形成了“機構、社區、居家三個層面融合發展的智慧型”醫養結合模式。
![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 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]()
1 “大養老+小醫療”型
該模式是在養老機構的基礎上新建小型醫療機構、新增醫療服務,以養老為主、醫療為輔。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采取這種模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。
2 “醫療、養老并重”型
這種模式多為新建的醫養結合機構或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或護理院,強調醫和養并重發展。新建的大型養老機構,同步配套建設綜合醫院或護理院,實現醫療、養老并重發展;一些資源閑置的醫療機構將富余資源轉型為養老服務,以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或者直接轉型為護理院、康復中心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型的醫護服務。
該模式將醫療與養老資源融為一體,形成以醫促養、以養助醫的運營態勢,能基本實現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機構內醫養共享。
3 “大醫療+小養老”型
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新建小型養老機構,通過配備相關設施、增加護理人員等舉措,在醫療機構內部又新建了一個醫院下屬的專業養老機構。
此模式是利用高端醫療資源興辦養老機構,優點是養老環境條件好、醫療保障好,比較高端。
4 “大醫療+小康復”型
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醫療機構新建小型康復機構,如老年科室或康復科、康復中心,以醫療為主、康復為輔,多數是在原有的醫療機構新增康復、養護功能,構建醫療、照護、康復等相互銜接的服務體系。
該模式多數發展較好,但在“醫、康、養一體化”體系中“養”的比重較小。
5 “兩院一體”型
該模式多數是將地方政府建設的敬老院由當地鄉鎮衛生院托管運營,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實現“一體化”,或者由鄉鎮衛生院直接新建養老機構以實現醫養結合。鄉鎮衛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資源除照顧好“五保老人”外,還接納一部分社會養老人員。此模式是對既有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,能夠激活醫養資源供給引力,就近服務農村老年人群,幫助他們實現就地養老。
與“公建民營”養老服務相比,該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,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醫養結合模式。
6 “醫康養一體”型
在醫院的基礎上,新建護理院和養老院,實施醫、康、養一體化運營。此模式優點是康復患者住院一段時間后,身體狀況大為好轉,許多患者由臥床不起到獨立行走,社會效益極佳;康復患者在住院期間既得到康復治療服務,同時又得到養老服務,康復出院后可能還會有一批人在養老機構長期住下,機構的經濟效益將大為提高,是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醫養結合模式。
7 “個體診所+小型養老”型
此模式一般由個體診所舉辦,前面門廳為診所,后面為家庭式小型養老,診所的醫生、護士提供為老人醫療服務,另聘1-2位護理人員照顧老人。
8 “養老機構+醫療服務整體外包”型
這種模式是指不具備設置醫療機構條件的養老機構,與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醫療機構(多為醫療機構(多為一級綜合醫院)簽訂合作協議,將養老機構所需的醫療服務整體外包給醫療機構,養老機構為醫療機構提供場所和必要條件,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設置分院等分支機構,醫療機構派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為其提供醫療整體外包服務,或稱“整體托管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”。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醫養雙方責、權、利明確,雙方均利用市場機制開展合作。
這是醫養開展專業化分工與合作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,特別適用于100-300人的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。
9 “養老機構+醫療服務綠色通道”型
這種模式是指養老機構與鄰近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,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“綠色通道”,優先提供住院、遠程會診、預約掛號等服務,這是我省目前開展醫養結合最多的一種模式。該模式缺點是: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基礎是來自雙方的信任和利益驅動,雙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約束和利益協調機制,一旦協議影響到了某一方利益,就很容易出現終止協議的情形,很難保證合作的有效性、持續性。
10 “大養老+小醫療+醫療服務綠色通道”型
這種模式是養老機構自身先建設一個小醫療機構,如衛生室或診所,同時又另與其他較大規模的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,并由其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“綠色通道”。對一般的醫療問題,養老機構自行解決,當有較重患者立即轉入合作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。
![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 醫養結合的18種模式(上)]()
上述十種“機構養老”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,前七種為“一體化”模式,第八、第九種為“嵌入式”,第十種為“混合式”。前八種醫與養結合得比較緊密,第九種為松散型的醫養結合,第十種為半松半緊。